在網路上看到這篇報導,突然想到有陣子我睡覺落枕,脖子和肩膀痛到不行,春日就拿出貼布給我使用,還笑稱看起來我真的老了,因為這種貼布上身後就有股藥味,通常在日本擠電車時,一聞到就知道是某位歐吉桑或歐巴桑使用,且他們一次都使用很多片,衣服脫下來整個背部、肩膀、腰甚至手臂都是痕跡。

不過這種貼布有時還真管用,我用的是以前大陸室友送的,貼起來味道很嗆、感覺很辣,不過似乎隱約有熱敷的效果,貼了幾道後確實症狀有舒緩跡象,所以我也不避諱使用這玩意兒,儘管被春日笑稱是老頭子。

最近發現身體確實大不如前,以前很愛運動的我,面對朋友邀約去打籃球,很怕手會扭傷影響工作,只好婉拒。我的觀念是,要玩就盡情一點,偏偏運氣不好的我,在以前入伍服役時打籃球,結果腳踝好幾次扭傷,後來診斷變成慣性扭傷,每次一來都得躺兩個禮拜,腳踝腫得跟叉燒包一樣,根本到後來打起球來很扭捏,不是滋味。

手腕的傷勢也是,因為長期工作造成我的手腕與手指多少有點職業傷害,現在都要戴起護腕來打字,同事看了都以為我是啥麼宇宙戰士,還是要去打保齡球,豈知我在打字的背後受到很多傷害。酸痛「西布」曾經是被我嗤之以鼻的東西,只看到我爸媽會偶爾使用,沒想到曾幾何時,竟然身上也有撕下來的貼布疤痕了。


魏忻忻╱台北報導 2006-09-14 00:29

打電腦、做家事、付出勞力工作,腰痠背痛已成現代人普遍經驗。擔心服藥傷身,痠痛貼布在國內向來有固定的死忠愛好者,但醫師提醒,貼布藥效有限,應定時更換,也避免貼太久導致過敏。



台灣復健醫學會調查民眾使用貼布行為,發現國人平均每月使用六片痠痛貼布,每年使用量超過四億三千八百萬片,若把貼片一片片接起來,總長度可繞台灣四十七圈。調查也發現,五十歲以上,退休或待業人士、體力勞動者是貼布主要使用族群,而肩、腰、膝蓋關節和手臂,是國人使用貼布的主要部位。

台灣復健醫學會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、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昨天表示,國人對痠痛貼布有偏好,接受度普遍都很高,但使用貼布也有學問,並非一貼永逸。謝霖芬說,許多人以為貼了就沒事,但貼布內含藥效也有時間性,一般多不超過六小時,建議至少六小時就要換一片。

了解貼布成分也很重要,謝霖芬指出,痠痛貼布依成分大致可分為兩種,內含局部刺激劑或消炎止痛成分。局部刺激劑包括薄荷、冬青油、甲基水楊酸或乙二醇水楊酸等,提供涼辣刺激感,使疼痛減輕,辣椒素也是局部刺激劑的一種,但可阻斷部分神經引起的疼痛,如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等。

含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,主要成分包括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等,謝霖芬表示,含消炎止痛貼布的局部療效較佳,可針對發炎肌肉做直接治療。他建議,若因工作忙碌、夜半發作等原因無法立即就醫,則可使用口服止痛藥,搭配貼布使用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rral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