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image2.sina.com.cn/IT/it/2005-11-03/U853P2T1D755649F13DT20051103095132.jpg)
‧數位時代雙週
近年來強調「簡單」的設計觀大行其道,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Week)曾指出,化繁為簡的能力,是企業追求成長不能忽視的關鍵。《數位時代雙週》專訪最早針對資訊產品提出「簡單」(Simplicity)理念的前田教授,暢談什麼是「簡單設計」。
採訪.整理:盧諭緯
近幾年強調「簡單」(Simplicity)的設計觀大行其道,從北歐家居用品到飛利浦的電子產品,從蘋果電腦設計師強納生.伊夫(Jonathan Ive)操刀的iPod,到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(Naoto Fukasawa)為無印良品設計的壁掛式CD播放器,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Week)也指出,化繁為簡、反璞歸真的能力,是企業追求成長不能忽視的關鍵。
然而,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「簡單設計」?是一時流行還是人性基本需求?最早針對資訊產品提出「簡單」(Simplicity)理念的前田教授,受工研院創意中心之邀,於二月初來台針對「後數位時代的焦慮與希望」主題進行交流訪問。在僅停留兩天的緊湊行程中,《數位時代雙週》特別採訪前田教授,以下是專訪整理:
Q:在你的許多文章中,常會談到蘋果公司iPod做例子,最近iPhone正式亮相,你覺得如何?
A:喔,那不是一個想像的產品而已嗎?所有人都只有看到照片,並沒有人實際操作過,我很難從照片評論。如果單就照片的樣子,我也不覺得iPhone看起來有什麼特別之處。
iPod在旋轉盤的設計上,從早期將快轉後退四個選項放在兩圈的設計,到後來變成單圈式,就是一種利用所謂完形心理學(Gestalt psychology)的歸類(grouping)概念,這意思是同樣有三十個點分布在一張紙上,分布比較密集的,會比分布鬆散的來得有整體感。不過就我來看,iPod轉盤一開始的設計就已經很簡單了,後來的改良反而有點過度簡單(over- simple),也許是因為技術成本的緣故,或是為了適應有些手指比較肥大使用者的需求吧。
Q:所以你覺得蘋果的iPod是簡單設計的代表嗎?
A:不,你不能說它簡單,因為跟許多MP3產品相比,它在許多功能上的設計是相當複雜的,它有趣的地方就在於,就因為它功能面的複雜,反而突顯在使用面上的簡單。簡單與複雜本來就是互為表裡的兩件事。
Q:近來許多人在討論設計議題時,都會提到「Less is more」的觀念,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?
A:我不是很同意,從人性的觀點,大家都是想要多一點啊!比方說在面前有一片大餅乾跟小餅乾,多數人會選哪一種?一定是大餅乾啊;或者我們來看資訊產品,多數人一定是喜歡功能多的,現在應該沒有人會去買一支只能講電話的手機吧!所以簡單不意味著功能的減少,而是如何在使用上更符合直覺式的操作。最簡單的東西,往往要從最複雜的體系中整理出來,重新定義「進步」,而不是只關心多或少的差別,一種探討設計的全新觀點才有可能出現。
Q:就你的觀點,為什麼現在資訊產品會流行「簡單」的概念?
A:當電腦為主的科技愈來愈進步,自然在品質上就有更多的追求,一直往上加入更多的想法、更多的功能。可是當它發展到一個地步時,大家就會開始去思考,真的是這樣嗎?這其實就是很東方的概念,當事物發展到一個境界,就會出現某些機制來平衡它。
Q:你最早提出過十三個關於簡單的法則(The Original 13 Laws of Simplicity),去年又提出了十個新法則,而且又出了本新書,兩者的差別是什麼?
A:作為一個學者,我的工作就是不斷觀察、提出問題,然後提出一些看法,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世界,很多事都不斷在變化,沒有什麼東西是一定不變的。關於簡單這件事,自然也就沒有定論,雖然說是法則,其實是我不同時期的思考而已。
Q:你曾經提過,簡單設計不是量(quanti-ty)的減少,而是質(quality)的增加,是否可以舉個例子說明?
A:飯店其實是很好的例子。我曾經去住四季飯店(Four seasons Hotel),全部白色的設計,看起來什麼都沒有,但就是讓你住得很舒服,這樣的情感經驗,就不是在功能上的改進,必須要整合品牌、甚至是企業願景的思考。
Q:對台灣社會而言,談到簡單設計時,通常會想到北歐跟日本兩個地方為代表,就你的觀察,在表現的方法上,這兩個地方的特色分別是什麼?
A:以北歐來說,因為自然環境的關係,當地人對於材料的掌握度很高,所以展現的是一種與材料間的互動關係;而日本則是在所謂的表面處理上很細緻,在服務的層次也很用心,如果說這兩個地方有什麼相同之處,我覺得是找到他們自己的路。就像我這次來演講,不少人都會問我,台灣應該怎麼做,這答案應該是由你們自己去想去回答,而不是由我提供。
約翰前田 Profile
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,也是知名平面設計師、視覺藝術家和電腦科學家。1966年出生於西雅圖,是第二代日裔美國人,在父親開的豆腐店長大,對於東方工藝有極深的感情。 在MIT完成理工學士與碩士學業後,因文化尋根的召喚,回到日本筑波大學攻讀藝術與設計博士,1996年起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。橫跨科技與人文的訓練,讓前田在1999年被日本知名雜誌《Esquire》選為21世紀最重要的21個重要人物。此外,他也是協助飛利浦推動「Sense and Simplicty」品牌再造的顧問團成員。
前田教授部落格:http://weblogs.media.mit.edu/SIMPLICITY/
Simplici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