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懷石料理首次嘗試是在東京的渋谷,時間大約在若干年前。未嘗試前,印象這是很高級的日本料理,所以價格不斐,沒辦法!我非美食專家,無法用舌頭感受的美味,用精準的文字描述出來,所以從來沒主動上門,直到接受日本朋友的招待,才真正感受到那種精緻、華麗兼容並蓄的協調感。

2015-05-18-16-06-05010314 13011101396_1063727166988593_1451927212_o11210161_852939644753935_710020751_n11267906_1075645889130054_18659107_o

根據我在網路搜尋結果,懷石料理最早是從日本京都的寺廟起源,有批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規下清心少食,但有時飢餓難耐,於是想到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(石頭怎麼會溫暖?),以抵擋飢餓感,因此有「懷石」稱號。隨時代變遷下,懷石料理將最初簡單、追求原味精髓的思維,轉成精緻講究的用餐規矩,以器皿、擺盤詮釋的禪意打造「身價」。


剛抵達餐廳時,只知道是不錯的餐廳,但壓根沒看到有懷石料理的字樣,看著牆上的字來發音:かいせき(Kaiseki),後排附註英文:Perfection On a Plate才知勢必身價非凡,也對友人誠意感激在心。我們進入狹小的和室包廂內,脫下鞋子席地坐在榻榻米上,穿著和服的服務人員蹲在旁邊,跟我們講解今天要吃的料理內容,按照慣例我也是有聽沒有懂,反正任由東家發落,我只負責張嘴吃飯…。

20141216_104332  


懷石料理的規矩不少,友人講述餐具擺放、上菜順序與擺盤均得考究,絲毫馬虎不得,無怪乎那位服務生戰戰兢兢,講話腔調都帶有禪意,讓人昏昏欲睡。首先,端上桌的是七道小巧的前菜,再來是碗盛、生魚片、揚物、煮物、燒物及食事等,每樣時間點都算得很準,儘管席間喝了幾杯聊開,但發現服務生總能在我們話語停頓瞬間,很漂亮的收盤、上菜,整個動作一氣呵成、毫無拖泥帶水,真讓人訝異他們的用心與觀察力(我們均以英語交談)。

一個晚上吃飯大概花了三、四個小時,但卻無那種讓人不耐等候的感覺,幾個小動作的細心(只是舉手一下就有熱毛巾遞上,我都還沒開口),到最後買單的姿態,都讓人倍享禮遇,猜想這頓飯勢必讓對方荷包大失血,心理已經開始盤算,下次對方飛抵加州時,我該用什麼高級料理款待。走出東急旅館的大廳重回人聲鼎沸的Shibuya Eki,頓時將我抽回現實,剛剛那種沈陷於古都寺廟的寧靜,就消失於冰冷的空氣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rralli 的頭像
    derralli

    加州樂誌 CALI NAVI

    derral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